沈帥青:早放工不加班 如何救經濟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3/30 08:00

最後更新: 2015/03/30 09:33

分享:

分享:

若說提早放工可打救經濟?信否?日本政府擬於今夏推動公務員提早下班、不加班,冀國民放工後有更多時間消費,以此刺激經濟。如意算盤要打得響,還要計算荷包是否夠漲?

上任後頻頻進行大力改革的日本安倍晉三政府,為挽救經濟,既要扭轉當地女性婚後不就業的文化,又向日本的長工時工作模式埋手。綜合當地傳媒及《法新社》報道,安倍政府推動提早上班下班計劃,準備於今年開始,在日照時間較長的7至8月夏季時期,公務員提早於下午4時15分至5時15分放工,但上班時間則由上午8時半至9時半提早至7時半至8時半。

名義上早返早放,似乎沒甚麼着數可言,不過,日本不少上班族比規定時間還要早一點返到公司,但早返卻沒有早放工這回事,往往放工後還要超時加班至深夜。安倍政府推動早放工,且還要鼓勵準時走,例如不得在4時15分之後安排會議、每逢周三要8時前要熄燈「趕人」等。

「早返工、早放工、不加班」的新模式,首先在政府部門施行,政府並會游說民間企業跟隨。據報道指,日本政府此舉是讓打工仔花少些時間於不必要的加班,離開了辦公室,才可有更多時間消費。

近年絞盡腦汁希望振興日本經濟的安倍政府,說到底,也是向國民荷包打主意。放工後若有更多時間走上街,購物又好,吃晚餐也好,或多或少對經濟也是好事。

日本於2011年大地震之後,夏季曾實施限電令,企業為求響應減少用電,順應日照時間讓員工提前一小時上班下班,結果確實衍生商機。據報道,有商舖取消更改休息時間方便做生意,有餐廳推特價套餐,也有教育中心增辦進修課程等。當地有調查指近30%受訪者因閒暇時間多了而增加消費,每月平均1萬日圓(現約650港元)以上。

當年算是無心插柳,如今打正旗號,按道理,毋須加班至深夜,街上大部分商店仍然營業,消費機會碓實增加,不過,放工後會否多花錢?不只關乎時間,也看究竟荷包有沒有多餘錢?有沒有心情花錢吧?

日本經濟低迷多年,比起3.11大地震當年,不見得有多大改善。大部分打工仔的薪金連年不漲,工作及升職機會大不如前,危機意識將荷包勒得緊緊的,放工後會否也寧願回家去?安倍政府推動經濟的新招效果如何,最快要看今年夏天正式推行之後的反應如何。

同一條蹺,不只安倍政府想得到,台灣政府加強力度為打工仔「加假」,今年近700萬名台灣勞工,便比往年多放6天假,台灣政府指要打造民眾「小確幸」,增加連休日子,寄望民眾在國內遊玩,刺激消費及旅遊(見表)。

政府想得美,但荷包不漲、口袋沒多餘錢,再多空閒時間或假期也只能慳家,大家只呆在家裏坐着,又或只逛不買,又奈何得了。日本及台灣不約而同,既想刺激經濟,惟卻沒有有效方法解決國民薪金不漲的困境。這條蹺難予人樂觀吧?

不過,撇開是否可打救經濟,日本打工仔工時長在世界數一數二,以致有「過勞死」名詞的出現,日本政府帶頭支持早放工,無論出於甚麼本意,也是打工仔佳音,已夠港人羨慕。

本港統計處的工時報告顯示,本港有超過72萬工人每周工作逾54小時。地產、保安等多個行業,日做14小時也是等閒。長工時文化,有違全球提倡生活與工作平衡的理念。就算可以提早放工,至少可以準時走,免除不必要的加班,令打工仔有家庭生活及個人生活,既可保持身心健康,長遠而言,也是對社會整體利益更好做法。

員工做到無停手、捱到殘,還奢望可提高生產力?現代社會的工種,尤其大部分更着重於腦力而非體力,工作期間的質素比起工作實際時數更重要。合理的工作量、上下班時間,令員工對公司更有歸屬感,身心健康亦可減少病假,大家雙贏。這條數不難計吧?無謂的加班文化,理應要踢走。

撰文 : 沈帥青